两个月前,贵州务工人员李某因工伤死亡,使原本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正当其家属因丧夫而陷于困境时,宁波市江东区社保所及时送上了从工伤保险基金里支付的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医疗费总计113796元。记者从宁波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宁波市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已达87.12万人,比去年净增26.56万人,越来越多的民工进入了工伤保险的行列(12月11日《宁波晚报》)。 工伤死亡的民工,其生命价值本不能以补偿金额来衡量,而11万元的保险理赔自然也难以平复家属心中的无尽伤痛。但相比于各地频频出现的民工意外伤害后无人理、“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悲剧,宁波的众多外来民工无疑值得庆幸。在政府各部门努力下,不断扩大的工伤保险覆盖面不仅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为他们构建起一道平安保障网。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谋生,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民工从事的往往是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而其中更有许多属于高危行业。据有关部门调查,建筑、矿山、冲压浇铸等工伤风险很大的行业成了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尽管有关法规早已明确规定工伤保险为强制保险,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不少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往往不让职工参加工伤保险;而一些政府部门却往往强调阻力大、困难多,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对此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以致民工成了城市中的边缘人,游离于工伤保险之外。一旦出现工伤事故,企业往往推卸或逃避责任,使他们沦入救治费用无人埋单,工伤补偿难以到位的困境,不仅难以保障民工的生命健康,甚至断送家庭的生活希望,而且常常引发大量的劳动纠纷。这种“生命无价”最终演变成“生命廉价”的无奈结局,显然有悖于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也有损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由此观之,对政府来说,将民工全面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为他们构建完善的平安保障网,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解决欠薪问题。 给民工更多的关爱,不仅应成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价值取向,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宁波市政府是大力推进民工工伤保险工作,为他们构筑一道平安保障网,无疑值得各地借鉴。
|